優勢病種 勞淋(慢性泌尿系感染) 勞淋是一種以小便頻數、淋漓澀痛、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為主證的臨床常見疾病,可反復發作、時輕時重,與體質及衛生習慣有關,遇勞加重或誘發,多次發作日久,可致發慢性腎功能不全。我科以膀胱氣化理論及腎與膀胱相表里等中醫理論為指導,經20余年臨床治療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辯證論治經驗,突出中醫特色,臨床分3種證候辯證治療,并結合離子導入、穴位注射、針灸、中藥外洗等治療大大提高了療效,減少了復發。 慢性腎風(慢性腎炎) 慢性腎風是一種以尿中泡沫多、或尿血、或眼瞼、足跗浮腫、或腰酸、腰痛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臨床常見的腎臟疾病。起病緩慢,病程遷延,感冒、勞累則誘發或加重,日久則發展為慢性腎衰。我科以腎主水、脾主運化等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藥辯證治療,臨床分3種證型為主,并結合離子導入、穴位注射、中藥外敷、針灸等特色療法綜合治療,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 慢性腎衰(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衰是由諸多腎臟損害發展日久不愈而引起的一種腎臟嚴重疾患,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納呆、甚至惡心嘔吐、貧血等癥狀的一組臨床綜合癥。該病一直是我科的優勢診療病種之一,其主要以脾腎虧虛為本、濕邪濁毒蘊結為標,我科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中醫診療方案,以扶正祛邪為主要治療原則,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離子導入、中藥外敷、中藥灌腸、穴位注射等特色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減少了透析次數,延緩了病情發展,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
中醫特色治療 中藥足浴法 1.藥物選擇及操作方法:中藥足浴法的藥物選擇以補腎健脾藥為主,如生黃芪、山藥、當歸、白術、茯苓、仙茅、山萸肉等。血壓高者可加杜仲、夏枯草、菊花、鉤藤等;血脂高者可加山楂、決明子、何首烏、菟絲子等;水腫者可加豬苓、萹蓄、瞿麥、車前草等;下肢冷者可加肉桂、制附子、吳茱萸、干姜等;下肢麻木者可加丹參、川芎、紅花、牛膝等。中藥足浴法所用藥物的劑量可為該藥物口服用量的1~2倍。操作方法:將所選藥物裝入紗布袋,封好,用熱水浸泡,待水溫至40℃,令病人將雙足至膝浸入藥液中,適應后不斷加入熱水,以使患者出汗。全過程30~40min,汗后靜臥。每日1次。 2.本方法適用于: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 3.作用機制:在中藥足浴法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藥物的氣味可以通過皮膚、腠理及足部豐富的穴位等途徑進入體內,并循經入絡,直達病所,發揮藥效,起到發汗利水、消腫、活血通經的作用。不僅能夠使水邪去、水腫消,燮理陰陽,并且能夠促進腎臟血液循環、擴張血管、激發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消除蛋白尿、降血壓降血脂。
中藥離子導入法 1.操作方法:中藥離子導入法的藥物選擇以活血通經藥為主,如川芎、牛膝、當歸、丹參、紅花、赤芍等。腰酸腰痛者可加杜仲、山萸肉、三七等;乏力者可加黃芪、黨參、菟絲子等。操作方法:將所選藥物研粉,用促透藥(如水、酒、醋、油等)拌勻后平鋪在紗布上,然后將涂藥的紗布置于背部腎區,用直流電照射,促進藥物吸收。全過程30~40min。每日1次。 2.本方法適用于: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各種腎病。 3.作用機制:直流電不僅可以促進中藥有效成分(如離子、離子團、極性分子等)通過腎區皮膚及穴位進入人體,治療疾病,還可對人體產生一系列復雜的電生理或生物學變化,調節機體狀態,具有改善腎臟循環,促進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降低基底膜通透性,避免小分子蛋白漏出,減少蛋白尿的作用。
中藥灌腸法 1.操作方法:中藥灌腸法可在制附子、金銀花、忍冬藤、生龍骨、生牡蠣、陳皮、大黃、土茯苓、懷牛膝、蒲公英、生甘草、槐花等藥物中酌情選擇4~5味,先用清水浸泡30min,再用文火煎至200ml,灌入灌腸袋。灌腸前,囑患者保持側臥位,并將灌腸液加熱至37~39℃,將灌腸袋與輸液皮管相連,輸液皮管經肛門輕柔插入約15~20cm,快速結腸滴注,保留灌腸液40min~1h。每日1次。 2.本方法適用于:慢性腎功能不全。 3.作用機制:據報道,當腎病患者發生腎功能不全時,毒素與代謝廢物經腸道排泄量可增至80 。中藥灌腸法通過超濾與彌散作用,將灌腸液中的有效成分進入血液循環,進行離子交換,從而清除體內尿素氮、血肌酐等毒素,并且可通過瀉下作用,減輕水腫,降低毒素。中藥灌腸法具有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增加藥物生物利用度、不易引起高鉀血癥、副作用低等優點。
中藥熏蒸 1.操作方法:中藥熏蒸法可將“麻黃、桂枝、生姜”等中藥浸泡,再進蒸汽浴室熏蒸,每次熏蒸 30min~40min。每日1次。 2.本方法適用于:慢性腎功能不全。 3.作用機制:中藥熏蒸通過藥物的熏蒸或浸泡,由于其熱效應,可使汗液大量排出,同時有害物質的代謝產物及毒素隨汗排出;藥浴時的熱效應可以提高組織溫度,舒張毛細血管,改善循環,腎血液循環亦得到改善,有助于腎臟功能的恢復;中藥藥物有效成分可通過皮膚組織吸收后,調節局部免疫狀態。一般以解表發汗類中藥制成透析液。治療后其自覺癥狀改善,IgA、IgG、補體C3均升高,且能一定程度降低血肌酐、尿素氮,F在有智能中藥熏蒸儀,其加熱時間短,能更快達到所需溫度,并且能夠持久的保持溫度,其噴出汽體顆粒大小為普通蒸汽八千分之一的納米離子蒸汽,更有利于藥物滲透吸收,其噴頭可以三維立體旋轉,能夠根據患者感覺靈活控制?傊,皮膚透析能夠明顯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疲倦無力、水腫、納差等,對早、中期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有著明顯的療效,且費用低,無毒副反應,安全性高,其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應用中有著廣闊的前景。
針灸療法 1.操作方法:選取腎俞、命門、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囑患者在適當體位進行針刺艾灸及配合電導儀。每次選擇3--5個穴位,每次針灸30min,每隔10min行針一次,達到酸麻脹痛感覺為度。 2.本方法適用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各種腎病。 3.作用機制:針灸療法通過針刺穴位,可調理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通常取腎俞穴及足三里穴,腎俞穴為調整腎臟機能的重要穴位,足三里為胃下合穴,脾胃為后天之本,兩穴相配,脾腎共調,共補先后天之本,且可加強通調水道之職。如取一側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復安與臀部肌注胃復安對比治療慢性腎衰嘔吐,治療組迅速緩解嘔吐癥狀顯著優于對照組。結合穴位與藥物的作用可以加強療效,但局部酸脹感有時病人不能耐受,影響臨床治療的廣泛開展。
中藥外敷 1.操作方法:多選用“人參、黃芪、鹿茸、菟絲子、淫羊藿、三棱、莪術”等益氣、溫陽、活血藥物制成膏劑,局部外敷,部位多在腎區及神闕穴,臍窩處。每次選擇1--2個部位,每日外敷一貼。 2.本方法適用于:腎炎、腎病綜合癥、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各種腎病。 3.作用機制:腎區為腎之所在,神闕為任脈要穴,與督脈相表里,沖脈循行之地,臍窩處血管豐富,滲透力強,利于藥物的吸收,中藥外敷聯合了經絡穴位與中藥的作用,具有補氣升陽、活血化瘀之功,腎區外敷活血化瘀之藥還可改善腎血循環,改善腎功能。我科室使用腎康袋持續外敷臍窩,經觀察可顯著改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Scr、BUN及升高Hb、Alb,改善營養狀況,值得進一步推廣。 中藥外洗 1.藥物組成:生大黃、土茯苓、蜂房、黃柏、川椒、蛇床子、苦參、野菊花、枯礬等。 2.操作方法:上述藥物取5—6味放入大小適中潔凈瓷盆中,浸泡1小時左右,中火煮10分鐘左右,稍放溫洗外陰部,早晚各一次,二天換一劑。 3.本法適用于:各種淋證。 4.作用機制:外陰為內外之直接通道,易為外部細菌侵入,致發人體泌尿系統感染。以上諸藥煎熬,共湊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祛風止癢作用。起局部殺菌、消炎作用,并可局部保護粘膜屏障,減少感染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