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是中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臨床學科。戰國時期(公元前4世紀)的名醫扁鵲是我國最早的五官科醫生,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遂為耳目痹醫”。
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眼的解剖生理,眼的病因病機、臨床癥候、針刺療法等已有初步的論述。所載的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眥瘍、目下腫、目不明、目盲、視岐等30余種!鹅`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泵鞔_了眼與臟腑的密切關系,并將眼各部與相應臟的關系概括為骨、筋、血、氣、肉“五體”。后世中醫眼科學中關于眼與臟腑經絡的關系、五輪八廓學說、眼病的臟腑辨證等許多基礎理論就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千金要方》為唐代孫思邈著,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病因,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治療方面,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藥及外用藥方,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此外還介紹了熏洗、外敷、鉤、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該書對后世眼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審視瑤函》為明末傅仁宇編著,又名《眼科大全》。該書共7卷,卷首列前賢醫案24則、五輪八廓定位圖、主病及歌訣、氣功與五運六氣等,其中“識病辨證詳明金玉賦”首次系統全面總結了眼病辨證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