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腹中論》中 “血枯”的醫案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黃帝問岐伯,有一種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發病的時候先聞到血腥味,流清涕,咳血、吐血,四肢清冷,目眩,常常大小便帶血,這種病叫什么,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這種病叫血枯,年少時可能大出血所致,也可能是醉酒后行房事,脾氣衰竭,肝氣被傷,所以月經少甚至不來。黃帝問:如何治?用什么方法恢復血氣呢?歧伯說:用四分烏賊骨,一分藘茹,兩種藥合并研末,用麻雀蛋調和,治療脅脹,還能補益受傷的肝臟。這里的“血枯”極似現代醫學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梢,早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治療血液病的經驗了。
魯衛網審(2014)第3706005號
公司地址:諸城市東關大街168號Copyright©2007-2008 諸城中醫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