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中所論述的“昔瘤”、“腸覃”、“石瘕”、“癥瘕”、“膈中”、“下膈”等病癥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癥狀類似,如“噎膈不通,飲食不下”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食管、賁門腫瘤所造成的梗阻癥狀!笆诎,……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這些記載的癥狀與女子子宮內腫瘤相似!澳c覃者……如懷子之狀……按之則堅”,與腹腔內某些腫瘤相似。這些論述為中醫治療腫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難經》繼承和發展了《內經》的理論,對某些腫瘤的臨床表現也進行了明確的闡述,還提出了對良、惡性腫瘤的鑒別和預后判斷。
東漢的張仲景對腫瘤與非腫瘤的臨床表現和預后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痹凇督饏T要略•婦人雜病篇》中指出:“婦人之病……令陰掣痛……或引腰脊……膝脛煩疼……久則羸瘦……三十六病,千變萬端”。上述有關婦人下腹疼痛的描述,與現今臨床上由惡性腫瘤在盆腔內產生了廣泛轉移與浸潤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臨床癥狀相似,特別是“久病羸瘦”,很符合惡性腫瘤晚期所引起的惡病質的情況。
朱丹溪提出了“痰”與腫瘤發生的相關性,提出了“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薄疤抵疄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身中有結核者不痛不仁,不作膿者,皆痰注也!痹谥委熒嫌刑祫t治痰,但治痰必求其本也,指出:“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其治本也!辈⒅赋觯骸吧浦翁嫡,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敝斓は岢翁狄灾尾,但反對過用峻利藥。朱丹溪以二陳湯為治療痰邪的基本方,他認為“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辈⑶腋鶕档牟煌再|和部位加用不同的藥物,對后世醫家在惡性腫瘤的治療方面具有指導意義。
明代張景岳著《景岳全書》中提出:“瘤……即大,最畏其破,非成膿者,必不可開,開則牽連諸經,漏竭血氣,最難收拾,無一可治”。他在其著作中還提出:“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以陽虛不能化也,可溫可補,其治猶易……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治有兩難!泵鞔_地將噎膈與反胃在癥狀、病機和治則、治法上區別開來。到了清代,張璐著《張氏醫通》則依據噎膈的癥狀,按寒熱虛實辨證,用藥上除了辨證用藥外,藥物主要多用果汁、蔬菜汁、藥汁等,并將藥物制成膏劑。這種方法符合了噎膈以陰虛內熱為多見,需要多用果汁、蔬菜汁、藥汁等多汁的食物或藥物滋潤,以“補陰助陽”,并且在噎膈造成“食不得下”時,果汁、蔬菜汁、藥汁等可以補充機體所需要的能量,并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