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早在春秋兩漢時期,《黃帝內經》就建立了急診醫學的框架。書中多次提到如何治療的“中風” 、“厥癥”都是屬于急癥的行列。如《素問•風論》:“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人中,則為腸風飧泄!眳⒁娫撈帮L之傷人也……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和“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可知“中風”當是感受風邪之意,是導致癘風、偏枯等病的原因,并非病名。此外,《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睆堝a純對該段經文解釋為“知其為肝風內動,以致腦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腦中所菀之血,激薄其腦部,以至于昏厥也。此言薄厥之發生,由于大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逆,氣血上郁,偏離于形,上盛下虛,清陽閉塞,清竅不利而致突然暈厥,屬于今之“氣逆”所致中風之中臟腑證。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著名醫圣張仲景編寫了《傷寒雜病論》,書中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如何治療急癥。 書中對風溫夾驚、神昏譫語、熱深厥深、陽亡陰竭、關格等的描述,與兒科臨床常見的高熱驚厥、昏迷、感染性休g、腸炎脫水、腸梗阻等急癥表現相似!秱摗穼︼L溫夾驚(高熱驚厥)的病因病機、病情轉歸有下列論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瘓疚;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而對關格的描述如下,“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在急癥診療理法方藥方面的突破不僅形成了中醫急診醫學早期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還提出了較為先進的急救方法。如《千金要方》651卷25“備急”曰:“治自縊死方,強臥,以物塞二耳,竹筒內口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死人即噫噫,即勿吹也。又方:搗皂莢、細辛屑如胡豆大,吹兩鼻中。又方:蘭青汁灌之。又方:灸四肢大節陷大指,曰地神各七壯!睂O思邈除了繼承前人已有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刺激(咳嗽)復蘇、藥物灌服等基礎上,又引入艾灸,刺激有關經穴(地神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以加強綜合復蘇效果,提高搶救成功率。 《儒門事親》 《儒門事親》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張子和所著,書中內容廣泛,涉及臨床各科。張氏博采眾長、善于創新,在5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救人無數,尤其善治危急重癥,并在治療方法、給藥途徑、急救器械、藥物劑型等方面為中醫急診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張氏主張“古方不能盡醫今病”,提出“驅邪即所以補正”的理論,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療各種危急重癥,療效顯著、救人無數。如張氏在卷一《七方十劑繩墨訂》中日:“諸痛為實,痛隨利減” ,“實則瀉之,實則散而瀉之!睆埵险J為,卒痛多為氣機痞遏,血脈瘀滯,不通則痛。一瀉之后,氣機流暢,壅滯宦通,血脈疏達,病勢頓挫。疼痛也隨之緩解。骨傷科的諸多疼痛,乃氣機不暢,氣血瘀滯所致。故瀉之、散之,可使痛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