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耳鳴中醫 耳是五官九竅之一,是人體一部分,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竅,會聚于耳,構成耳與五臟六腑及全身各部廣泛的聯系。 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內有鳴響而周圍環境中并無相應的聲源,是一種病因復雜的臨床常見癥狀。歷代醫家注重整體調節、強調辨證論治,形成了中醫治療耳鳴的獨特優勢。對于只有耳鳴而無其他不適的,以腎虛論治:根據舌的情況,如舌質胖,邊有齒痕苔厚者或形體豐腴者,多可從痰濁論治;心煩失眠或舌體瘦小,舌尖紅,多以心火論治。治療上,考慮耳為清陽之竅的特點,可適當選用升陽通竅的藥物如柴胡、葛根、升麻等,菖蒲、蟬衣、白芷有通竅功能,可以作為引經藥使藥物上達;兼有血瘀證者,適當選用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提高療效。
(2)鼻鼽(過敏性鼻炎) 常年性鼻鼽:常年性發病,具有連續性打噴嚏、流清鼻涕和鼻堵塞三個主要臨床表現。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嗅覺減退,發作時感覺鼻孔以及眼睛、喉嚨發癢,也有出現鼻涕倒流入咽喉、頭暈、頭痛、甚至流淚、鼻梁酸痛等癥狀。 季節性鼻鼽:也稱花粉癥,季節性發病,每年發病季節基本一致,發病時連續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子堵塞,多數患者有鼻子發癢的感覺,有不同程度的嗅覺減退。也有出現流淚、鼻梁酸痛、頭暈、頭痛、頭皮發麻等癥狀。 本病腎為本,肺、脾為標,有先天所生,有后天所患。肺氣虛弱,衛陽不固,腠理疏松,風寒之氣乘虛而入,邪正相搏,邪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頻作;腎水侮土,脾不化津,氣不攝液,則清涕漣漣;腎氣虛弱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耗散于上,癥狀即遷延不斷。本病多以肺脾腎論治,以益氣固表,斂肺止嚏,溫補腎氣為主,佐以溫通鼻竅、祛風散邪之藥。
(3)慢喉瘖(慢性喉炎) 慢喉瘖是臨床常見而多發的疾病,易復發,病程長,可癌變,其治療比較棘手。我科傳承總結了傳統的中醫理論,結合干祖望等名中醫的經驗,基于臨床實踐,認為“痰瘀”可能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提出“痰瘀致瘖”的理論,指導慢喉瘖的臨床及科研工作,對于早期或較輕的患者,采用化痰祛瘀開音的方法辨證治療,配合口服金嗓散結,開音,喉霧化等綜合治療;而對于適宜手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采用活血祛瘀,化痰開音的方法,應用中醫藥綜合治療可促進嗓音康復,取得較好的療效。
(4)鼻淵(鼻竇炎) 鼻淵也是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病,病程長,纏綿難愈。我們根據前人的經驗,結合?频姆e累,提出“升清降濁法”治療鼻淵。肺經風熱型和膽腑郁熱型建議以內服藥為主,配合外治,如藥物滴鼻、霧化噴鼻和鼻腔鼻竇的中藥沖洗(灌洗),可明顯緩解和消除癥狀。并發鼻息肉需要手術者,在圍手術期的治療中,中醫綜合治療及多種特色治療(超聲波霧化噴鼻,中藥沖洗灌鼻)豐富了鼻竇炎治療手段,縮短了療程,對防止其復發有較好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