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夏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關于耳鼻咽喉疾病的記載。如疾耳(耳。、疾自(鼻。、疾口(口。、疾言(言語音聲疾。、疾齒(牙齒疾。、疾舌(舌。,貞旨自。ㄘ,意為占卜;旨,指意義、用意、含義;自,指鼻。貞旨自病的含義是,占卜的意義為患有鼻。、貞病耳、貞疾口等有關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記載。
《黃帝內經》對耳鼻咽喉科從解剖、生理、病理及治療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提出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辯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對耳鳴的病機,《內經》分別提出了陽盛氣逆、脾胃虛弱、上氣不足、氣血瘀阻、陰精不足、髓?仗、肝膽風火上擾等。
東漢末年,著名醫圣張仲景編寫了《傷寒雜病論》,其中對某些耳鼻咽喉病提供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治療咽喉病的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等。特別是對梅核氣的描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所創半夏厚樸湯至今仍在臨床運用。
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中對耳鳴、耳聾、喉痹、聲瘖等疾病的辨證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書中的耳膜按摩法“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耳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竅中輕輕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
清代醫家張宗良所著為較早的喉科專著,首次記載了喉槍的運用。醫家鄭梅間所著《重樓玉鈅》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首論咽喉的解剖、生理、及喉病的診治要則,次論“喉風三十六癥”,其中包括有咽、喉、口腔、中耳乳突的急性疾患等。每癥詳論證候,次述治療。治療多采用內、外兼治的方法,以收標本兼治之效。其中所創之“養陰清肺湯”至今仍常用不衰。下卷專論喉科疾病的針灸治療。對于針灸治療咽喉科疾患的原則、取穴、手法等有著詳細的論述,是針灸治療咽喉疾病的專篇之作,對于針灸治療咽喉口腔疾患貢獻甚大。針灸、內服藥、吹藥、噙化綜合應用,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