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歷史淵源
《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約成書于戰國前后。該書對于黃疸、脅痛、臌脹等病的病名界定和臨床發病機理與特征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初步奠定了中醫防治肝膽病的理論基礎。東漢末年張仲景編著的《傷寒雜病論》則是將《黃帝內經》有關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確立了肝膽病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開創了肝膽病運用中醫治療的歷史先河。其基本理法方藥,至今仍廣泛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漢代《神農本草經》一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專著。書中記載了許多治療肝膽病的藥物,可謂奠定了肝膽病中醫治療的藥物學基礎。晉唐時期的主要貢獻在于當時的醫家對肝膽病病因病機的進一步認識和診斷、治療方法的創新。宋元時期,隨著中醫各種流派的產生,學術爭鳴的開展,使人們對肝膽病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突破;進一步發現了黃疸等病具有傳染性,主張采用一定的隔離措施進行預防。明清時期,中醫學對黃疸、臌脹等病,無論是病因病機,還是防治方法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飛躍發展,疾病防治水平的不斷提高,肝膽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我國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從而使中醫藥防治肝膽病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
病毒性肝炎(脅痛、黃疸)、肝硬化(積聚)、肝硬化腹水(鼓脹)是本科主要病種,也是本科室重點研究、優勢病種。 (1)病毒性肝炎 針對病毒性肝炎,除利用西醫抗病毒療法控制乙肝病毒外,充分發揮中醫藥物調免疫、強體制的優勢作用,廣泛使用中藥湯劑、自制中成藥如保肝片、肝毒清、舒肝解毒丸等等,起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補益肝腎、化瘀通絡之效,對各種肝炎療效顯著。 (2)肝硬化 針對肝硬化,開展了肝纖維化檢查,并針對肝纖維化加以治療,配合中醫體質學說,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采用鱉甲、穿山甲等具有軟堅散結中藥為主的方劑,與普通抗纖藥物如鱉甲軟肝片等相比,針對性強,經多例病人臨床驗證,證明該療法療效高;為減少長期服藥帶來的不良感受,我們在實踐中采用先湯劑調整,后丸劑、膏劑繕后的辦法,病人依從性好,獲得大家的好評。 (3)肝硬化腹水 針對肝硬化腹水,我們強調整體辨證論治與針對腹水性質相結合,妥善使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法,如中藥調整病人體質、改善臟腑功能,西藥抗感染、利尿等,兩者配合,揚長避短,整體治療效果令人滿意,中藥大黃解毒湯灌腸配合PICC中心靜脈營養療法,效果尤其突出。
肝病患者常常伴有各種消化道疾病與癥狀,而且兩者相互影響,具有內在的聯系,因此,我們針對本科優勢病種,開展了具有增強體質、改善營養、排除毒素等治療作用的中醫特色服務項目。 耳穴壓豆法 耳穴壓豆法可以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陰陽平衡,可以治療膽石癥、膽囊炎、胃痛、腹痛等等。 穴位敷貼療法 穴位敷貼療法可以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調整臟腑功能紊亂,可以緩解腸炎、痢疾、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等。 艾灸 艾灸可以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調整臟腑功能紊亂,適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腸炎、痢疾、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癥。 中藥灌腸 中藥灌腸可以解除或緩解各種腸道疾病的臨床癥狀,降低腸道內毒素血癥,對于急慢性腸炎、便秘、肝性腦病、肝硬化腹水等等,副作用小,效果明顯。 肝病治療儀 肝病治療儀可以緩解或解除各種臨床癥狀,調節人體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的功能,適用于各種類型肝炎、肝硬化乃至膽系炎癥,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項目,深受大家好評。
|